-- 作者:黄伟嘉
-- 发布时间:2022/11/22 22:39:00
--
十八羅漢 羅漢,全稱阿羅漢,是梵語音譯,意譯者有三:一殺賊,意為殺盡一切煩 惱之賊;二應供,意為接受人天供養;三不生,意為進入涅槃,不再受輪迴之 苦。 佛教以為凡夫欲修成阿羅漢果,需經四階段,陀洹──凡夫經修行,始見 佛,剛入流;斯陀含──凡夫進而傷行,但尚未得解脫,需在人間天上再受生 一次,故名“一來”;阿那含──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阿羅漢 為第四階段,即斷盡三界一切煩惱,得涅槃之聖果,受人天供養。 小乘佛教主張自我解脫,阿羅漢是最高果位,稱之為“無極果”;大乘佛 教主張普度眾生,追求目的不同,對羅漢定義也不一樣。大乘認為阿羅漢遠未 達到佛教終極,最高位是佛,其次是菩薩,然後才到阿羅漢,因羅漢已涅槃, 大乘主張羅漢應“住世不涅槃”,幫助護佛法。 在佛教神像中,羅漢出現較遲。五代時,佛教禪宗盛於南北,提倡主觀內 省,強調心無外物,注重宗教實踐的羅漢恰好契合了當時的佛教風尚,從而得 到重視,梁代開始出現羅漢的藝術形象,兩宋時作為寫實的主要題材,成為佛 教造像的主要表現內容。 十八羅漢是在十六羅漢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從北宋大文豪蘇軾先生在海南 見到前蜀簡州金水張玄所繪十八羅漢圖和五代貫休所畫十八羅漢圖,並賦詩作 贊,並列出了十八羅漢之名,十七位是慶友尊者,十八是賓頭盧尊者。這是關 於十八羅漢最早的說法。此後雖有人提出質疑,但在不斷的質疑與考證之中, 十八羅漢得以普遍流傳,十六羅漢之說反而漸銷聲匿跡。 澳門著名畫家蘇法融(本名蘇民)以其佛教根底和高超的繪畫技巧而創作 的宣紙油畫《十八羅漢》中,羅漢基本以傳統的出家比丘形象出現,神態各異, 栩栩如生,儀態輕鬆有之,正襟端坐有之,背景以芭蕉、楊柳、山石等襯托, 加之獅、龍、虎、鹿、象穿插其間,每位羅漢既自成一格,又前後有關聯,充 分發揮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這件風格獨特的宣紙油畫作品線條流暢 有力,既有傳統中國佛教繪畫的元素,又兼具現代氣質,格調不凡。
郵電局為《十八羅漢》發行兩款郵票,分為小版張和長卷版,設計精良, 各具特色。其中長卷版將十八枚郵票橫展於一長條幅中,頗具氣勢,具極高的 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