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投资资讯网交易在线  (http://www5.pm001.net/index.asp)
--  一二三版纸币  (http://www5.pm001.net/list.asp?boardid=11)
----  马占禄毛体欣赏  (http://www5.pm001.net/dispbbs.asp?boardid=11&id=28010301)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9/17 9:04:00

--  马占禄毛体欣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9/17 9:05:00

--  

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大家---------毛泽东

 

              马占禄



             
毛泽东的书法以坚实深厚的传统功力,超凡脱俗的强烈个性,采千古之遗韵的高超艺术,创造了集崇高、雄健、豪放、险绝、飘逸于一体的美学形象,一派无往不胜的雄杰气概,彰显了令人昂扬振奋的时代精神。他在书法史上的贡献,不啻以独树一帜的艺术传世,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体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这使得他的书法特立卓绝,异古殊今,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也为当代书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树立了成功的范例和堪为师表的楷模,为中国书法美学研究提供了最具魅力的翰墨佐证。毛泽东书法的创新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势结构的创新,二是书写形式的创新。
     一、体势结构的创新
   (一)崇高峻伟的体势特征。毛泽东的行楷书,以纵取势,横短竖长,捺短撇长,突出主笔,风姿卓特。或一竖贯穿,似中流砥柱,顶天立地。或一撇飞扬,如
黄河之水天上来,倾泻而下。因主笔(或体势)是以纵为主,故决定了其行楷书修长的体势特征。横竖画的比例大都在1:2或1:3之间。以纵长立字之身姿体骨的结构造型,很容易使读者与巍峨的高山产生联想和想象。在艺术审美范畴中,这种崇高峻伟的汉字形体,在司空见惯了行楷书端庄平正的读者审美观照中,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震撼力。此类行楷作品,多以题词、题字最为精采。如为人民服务模范工作者劳动英雄艰苦朴素北京日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代表作,都具有这种鲜明的审美特征。
   (二)欹侧险绝的体势特征。在字的结构安排上,毛泽东善于化险为夷。写横时画短,举重若轻,且由左下向右上作(几近于45
°的)大角度倾斜, 恣意拉长竖或撇画,从而构成斜长的平行四边形。字的形体左低右高,由欹侧而顿生险绝之势。虽是大角度的倾斜造险,因其字的重心稳定,主线立根,故有斜而不倒,险而不危,威风凛凛,器宇轩昂,通体和谐的形体美。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推陈出新向雷锋同志学习等题词。观赏毛泽东行楷书,如巨斧斜劈山峰,飞瀑悬于陡壁,狂风摇撼修竹,大鹏展翅冲天,一派昂扬奋举之态。书家不囿于传统书法结字的平正之规,笔下有唐代李邕《云麾将军碑》的遗意,而险绝之形过之。有宋代黄庭坚纵横捭阖之风,而欹侧之势尤甚。他以不平衡求平衡的特异形体,打破书法通常的整齐、匀称等结构组合规律,别开生面地以险绝峻拔之美出奇制胜,丰富了中国书法的美学范畴,因此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也奠定了他一生书法的基调和主导风格。
    (三)夸张变形的体势特征。毛泽东的草书,发乎情意,纵笔自由,随意改变运笔落墨节奏,以笔画的长与短、粗与细、曲与直、断与连,以及体势的大与小、肥与瘦、正与欹、疏与密等悬殊变化形成强烈反差,甚至把对比反差十分夸张地发挥到极致。这种创作手法显然是浪漫主义的。浪漫的草书作品又以自作诗词为集中,如《七律·登庐山》中,
字宽阔而高大,独占2行6个字的位置,突兀显赫。落款字,与他行末端平齐,独占6个字位置,如此收束之笔,是毛泽东书法的特色之一。《采桑子·重阳》中,一行内多的有5个字,而最后一个硕大的字笔意连绵,上下贯穿,独占二行,真是惊世骇俗之笔。《七律·长征》中,过后二字,字从字末笔向上回环又顺势左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复而末端又笔锋上提至顶部接右部曲折结构。此字大于小字三倍,顿生激越跌宕之势。无周期性出其不意地对比反差,使本来居动以治静的草书,更加狂放多姿,迷离变化,然而通观全篇还是不齐之齐,无序之序,散而不乱,浑然和谐地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这种前无古人的夸张处理,笔墨更具有生命色彩与活力,使读者在惊奇、激动、震撼中得到超妙的审美愉悦。清人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如果说艺术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那么以抒情达意为主旨的书法作品则会表现书家的功力、才情和学养。毛泽东崇高峻伟豪放超迈的书风,是他崇高而伟大人格力量的外化。是与他伟大的政治家的胸怀、哲人的思想、军事家的才能、学人的修养、诗人和艺术家的精神气质,都分不开的。
    二、书写形式的创新
   (一)横式书写
——传统形式与现代应用的完美结合。中国书法世代传承形成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中竖式右起下行(或横式右起左行)的书写与赏读,曾是约定俗成的基本范式。毛泽东的书法创作,一方面,他尊重竖式右起下行的传统形式。一方面,他从工作实际出发,也从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出发,从未间断地以横式左起右行的方式书写了大量的作品。这见之于文稿(如1937年《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1951年《关于重视人民来信的批示》等)、书信(如《致胡乔木》、《致章士钊》、《致郭沫若》等)、题词(如艰苦朴素江山如此多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自作诗词手稿(如《沁园春·长沙》等)。欣赏此类作品,我们看到随着笔下得心应手的时空转换,笔锋左右呼应,纵横牵连,参差错落,在总的横向动势中气脉连贯,波澜起伏,趣味横生。这种十分自然的布白安排,使读者在舒适而轻松的涵泳中,会被耳目一新的形式美的魅力所感染。
毛泽东极富远见地首开横式书写的先河,把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应用书写完美地结合起来,开创了书法艺术与时俱进的成功先例。
   (二)标点入书
——具有辅助意义的情感符号。视觉艺术的书法,强调的是字与字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讲究行笔的连贯和行气的贯通,曾经避忌非汉字痕迹掺杂其间。新文化运动以来,虽有标点符号广泛运用于文章之中,而书写诗文为主的传统书法一仍其旧地将标点排除于书法之外。其间,偶有作家、诗人挥笔时加以标点,但大都不经意为之,其中的标点游离于汉字点画之外独立存在。
     毛泽东是将标点符号纳入书法创作的真正身体力行者。他在大量作品中,无论是横式书写还是竖式书写,都善于将标点符号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具有装饰意味的标点以特殊的点画形式成为书法艺术整体形式美的组成部分。如自作诗词(《卜算子·咏梅》、《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七律·长征》、《清平乐·蒋桂战争》),手书古诗词(如李商隐《嫦娥》、陆游《诉衷肠》、文天祥《过零丁洋》)等。毛泽东以标点入书的创新实践的成功,为中国书法本体的构成理论,作出了新的诠释,这些标点符号象乐谱中有特殊指意的重音、停顿、换气符号一样,是那么浑然和谐。标点与汉字不仅一起承担着表意功能,在力的挥运下,标点同样成为具有辅助意义的情感符号,强化着烘托着书家的情态及心理变化,演示出创作时的心灵轨迹。因此,标点符号与文字一起,作为本体共同的构成元素,在黑白对比、阴阳互衬、虚实相生中,增加了空间多元层次的立体韵趣。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9/21 9:38: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10/1 10:31: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北方佳人
--  发布时间:2021/10/1 18:51: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10/4 10:10: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10/9 10:51: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10/19 10:12:00

--  

论毛泽东书法结体在于打破前人对称格局中寻求

艺术之美 

 甘肃省临夏  马占禄

 

中国汉字是一种语言文字,汉字的结构又称结体又称结字。中国汉字是由31种笔画构成的。把这些不同的笔画根据需要组织起来,并进行适当搭配、排列、组合,就是结体。如果把笔画比作砖瓦,结体就好比用砖瓦盖成的房子。砖瓦的形状差不多,但盖出的房子却是千姿百态的。这种差别反映出的实质,就是艺术。如同用砖瓦盖房一样,我们在进行书法时,也要善于运用和处理汉字笔画的搭配,使之适宜、得体、匀美。这是每一个书家必须研究的一门艺术。一个高明的书家,面对约定俗成的文字,在书写时能够大胆制造矛盾,又能从容地平衡这个矛盾,精心设计出个性强烈、面貌清新的汉字造型来,才是对书法结体的创造和发展。毛泽东历来重视创新。他不喜欢循规蹈矩,反对平庸,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平常人想不到又不敢做的事。在书法结体上,也是别具匠心,旗树一帜。他写字,常常打破对称格局,在不对称中追求艺术之美。构想独特、运笔大气、夸张出奇、险峻挺拔。无论俯仰伸缩,皆错落有致,令人称绝,不愧为名副其实的一代宗师。

 

笔者多年学习毛泽东书法艺术,从学习中感悟出以下6种结体方法,以供众位书法爱好者进行交流学习。抛砖引玉,不断发扬光大,真正把毛泽东书法艺术学好、学深、学透,不断的为人民大众服务,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一,毛泽东书法的侧倾法。侧倾,是毛泽东结体的一个重要特征。他写出的字,有左放右收的特征,即左边伸展右边收紧,也是右耸左展,呈左斜态势。就好像把一个方方正正的字,故意拉成斜倾的菱形。这种倾向,在他早期的书法作品中,就已经可以看到端倪。如1915年写的《十六字铭》中的等字。特别是字更为明显,一横向上扬,交叉的那一撇向左拉得很长,使字的重心向左移。又如还看今的朝字一撇伸展得特别长。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字型归正。30年代末期,他的字有过一段向右斜的探索。如1937年1月30日《致徐特立》的信,1937年10月10日《致雷经天》的信。字体都是明显地往右斜。我们来看他1940年《为儿童节的题词》:天天向上。两个字的写法基本一样,左边的一撇稍短,右边的一捺先是长长往右下方一按,然后重重地斜上一挑,使字的重心明显偏向右边。向左斜的开始时间应该是在1年前后,这一点,我们从以下两幅作品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一封是1941年1月31日《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字体是右斜。另一幅是1942年4月17日《致欧阳山、草明》的信,字体就明显地呈左斜态势了,而且这种左斜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夕。建国后毛泽东的字开始归正,但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仍然可以找到左斜的笔迹。我们还是来看看毛泽东对字的写法。1961年毛泽东书写的《清平乐.六盘山》中,起笔的一个字,头上两笔跟过去写法是一样的,都是斜笔向上,不同的是后边两笔的写法,左边的一撇向下拉得很长,伸出了格子,笔尾顺着弧度微微向上翘起,右边的一捺,鹅头起笔,行笔很短,就将笔锋挑起。这是个比较典型的左斜式写法。左斜式写法的字很多,如为为人民服务中的5个字,为抗大题写的校训实事求是中的求是2字,为《八路军军政》创刊三周年题词准备反攻中的4字,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中的人民”“3字,还有建国后写的一个题词东风压倒西风6字,等等。

二,毛泽东书法的错位法。错位,就是把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打破书写常规,故意制造错位,在错位中追求个性,寻找平衡,展现奇峻之美。《采桑子.重阳》中的繁体字,是上下结构的字。毛泽东没有按照常规,把上下两部分都写得端端正正的;而是把上头的字大胆往右倾倒,把下边的字,写成一个典型的偏右菱形,左边的一撇拉成一个长长的内弧,右边的弯钩与第一笔的横连起来写,先将横大幅度的上翘,然后转笔成外弧向下,到右撇的二分之一处,就收笔上翘。整体来看这个字,上压下耸,表现出人与岁月的抗争,写得是何等的非凡有生气!我们再来看看毛泽东是怎么书写左右结构字的。先看两列错。以毛泽东1963年书写的《满江红.和郭沫若》中的字为例。左边的三点水往下洒得很开,右边的字,起笔的横就高出三点水的最上边的一点,而且还大幅度上翘,然后连笔往下一折,第二笔的横,起笔竟在三点水第二点的头上,也是大幅度的上翘。整个字左右明显错位不对称,但却给了我们十分新鲜的感觉,仿佛一下子就看到了那滔滔江中之水。这是扬左抑右,还有抑左扬右的写法。如毛泽东写,常常把左边的偏旁写得小小的,而把右边的部分写得大大的,甚至超出左边的一倍。也有把左右两个部分写得一样大,但却把它们上下错位摆放。如毛泽东书写陆游《咏梅》词中碾作尘中的字,左边的和右边的,上下长短大小差不多,字突起高耸,字却从下方三分之一处起笔,一撇长托,超出的三分之一,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险峻之美。再看三列错。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仿陆游,写得很特别。右边的错位向下,且把一横写得很长,使整个字形成从上往下的阶梯状。毛泽东1958年给安徽大学题写了校名,这个字的写法也十分别致有趣。的上头写了一个倾倒的,我们不谈,只谈下边三个组成部分的写法。右边的双立人和中间的,是并排写的,大小也差不多,惟独右边的反文写得又大又错位。上头的一撇几乎是竖写下来而且拉得很长,然后横行并以极小的角度转弯,在的底部再转笔右下行。这样写法在传统书法中是根本找不到的,令人称奇又耐人寻味。

三,毛泽东书法的拓展法。拓展,就是指字的形状成梯型结构,上边小,下边大,书写时有意将字的下部向两边拓展。先看1946年毛泽东《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时的题词》:为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而奋斗 毛泽东。这15个字中,都呈下部外张结构。特别是繁写字,左边的一竖向左下行笔,右边一竖略呈弧度向右下行笔,两字底部都明显向外张开。再来看1949年毛泽东《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中的字。左边的一撇和右边的竖钩,毛泽东把它们写成了两个背靠背的括号,把本来就是外张型结构的字,进一步夸张放大了。字左边的三点水,毛泽东把它向左斜着写下去,而写右边字的竖横钩,却右斜落笔,轻轻一拖。《采桑子.重阳》中的字等也是这种写法。

四,毛泽东书法的内突法。汉字中有半包、三包结构的字。内突,就是把这种结构字的里面部分突出书写。毛泽东这种写法虽然不多,且也是变化的,但从毛泽东书法实践的过程来看,仍然体现出毛泽东一定时期的书法特点。我们来看看半包结构的左上包围。毛泽东建国后书写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字。上边的一横起笔斜上,写得很长,第二笔的一撇,不是从一横起笔处写下来的,而是从一横的末端转折左下,这样就给里面要写的部分,只留下很小的空间。里面的字就必然要突出包围。还有等字,毛泽东常常都把头部(包围部分)写得很小,而下面的却又写得大大的。毛泽东书写的《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字,有个右下包,他把字竟写在的包围之外。毛泽东书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字,也有个右下包。元字的竖弯钩写得很小,里面被包围部分,却写得很大并大幅度向右上倾斜,似乎要挣出包围。再看三包结构的上包下。毛泽东书写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凤凰两字,里面的,都突出了上面的包围。还有《沁园春.雪》中稍逊风sao字,《七律.长征》中只等闲字,都有这种明显的书写特点。

五,毛泽东书法的缩身法。毛泽东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在字形结构书写探索中,有时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头大身小,就像一个身材矮小的大头娃娃。我们来看看以下两幅作品:一幅是1949年4月书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里有3个字,都是把上边的两横写得大大的,把下边两笔的写得小小的。特别是天翻地覆中的字,写完上边长长两横之后,突然改变过去写撇长托的习惯,把左边的一撇写得短短的,似乎没有写到位,接着就把右边的一捺写成了一个小点。按照汉字书写规范,这个字明显上下不对称。但仔细审视,联系到诗文的内容,却意味无穷。上边大大两横代表,下边小小两笔写的是个,人虽小却能把天翻转过来,这需要多么巨大的力量!这首诗里还有个字,上边的写得奇大,下边的写得奇小。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位身穿铠甲、手握刀剑的武士。另一幅是毛泽东50年代中期书写的《水调歌头.游泳》。极目楚天舒中的字,上边的写得大大的,且将第二个上的一横斜上大幅度的伸展,下边的替代,却又写得很小,给人以遐想空间。好似书家站在楚地江头,手搭遮阳,极目远处看不尽的森林国土。龟蛇静的繁写字,写得更为夸张。头部奇大,身部奇小。下边的竖横钩,就像一只巨龟自由自在地摆动着小尾巴。活灵活现,生动有趣。这幅作品里还有等也都是这种上大下小的结构。

六,毛泽东书法的伸足法。伸足,就是将字下部的撇、捺或点等笔画,过分拉长,犹如人故意伸出的腿脚。毛泽东在书写时,不同的时期,根据需要,有时伸左,有时伸右,有时左右全伸。毛泽东1942年为拍《南泥弯》影片的题词,丰衣足食中,有3字,都是左伸。1940年为儿童节的题词,天天向上中的两个字,都是右伸。50年代、60年代书写的作品中,仍然能够找到这样的例子。《七律.长征》中的字是左伸,《采桑子重阳》中的字是右伸。毛泽东书写李白《庐山谣》中的字,改右伸为左伸,字、字是右伸。1946年毛泽东《为叶挺之子叶正明的题词》,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中的字,1957年毛泽东为刘胡兰重新题词,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字,是左右都伸。毛泽东书法结体艺术是博大精深的。笔者难以一斑而窥全豹。所悟一鳞半爪,让我们不断探索,学习、研究毛泽东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走向辉煌奠定基础。仅供书家商榷。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10/19 10:13:00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10/19 10:14:00

--  

论毛泽东书法结体在于打破前人对称格局中寻求

艺术之美 

 甘肃省临夏  马占禄

 

中国汉字是一种语言文字,汉字的结构又称结体又称结字。中国汉字是由31种笔画构成的。把这些不同的笔画根据需要组织起来,并进行适当搭配、排列、组合,就是结体。如果把笔画比作砖瓦,结体就好比用砖瓦盖成的房子。砖瓦的形状差不多,但盖出的房子却是千姿百态的。这种差别反映出的实质,就是艺术。如同用砖瓦盖房一样,我们在进行书法时,也要善于运用和处理汉字笔画的搭配,使之适宜、得体、匀美。这是每一个书家必须研究的一门艺术。一个高明的书家,面对约定俗成的文字,在书写时能够大胆制造矛盾,又能从容地平衡这个矛盾,精心设计出个性强烈、面貌清新的汉字造型来,才是对书法结体的创造和发展。毛泽东历来重视创新。他不喜欢循规蹈矩,反对平庸,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平常人想不到又不敢做的事。在书法结体上,也是别具匠心,旗树一帜。他写字,常常打破对称格局,在不对称中追求艺术之美。构想独特、运笔大气、夸张出奇、险峻挺拔。无论俯仰伸缩,皆错落有致,令人称绝,不愧为名副其实的一代宗师。

 

笔者多年学习毛泽东书法艺术,从学习中感悟出以下6种结体方法,以供众位书法爱好者进行交流学习。抛砖引玉,不断发扬光大,真正把毛泽东书法艺术学好、学深、学透,不断的为人民大众服务,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一,毛泽东书法的侧倾法。侧倾,是毛泽东结体的一个重要特征。他写出的字,有左放右收的特征,即左边伸展右边收紧,也是右耸左展,呈左斜态势。就好像把一个方方正正的字,故意拉成斜倾的菱形。这种倾向,在他早期的书法作品中,就已经可以看到端倪。如1915年写的《十六字铭》中的等字。特别是字更为明显,一横向上扬,交叉的那一撇向左拉得很长,使字的重心向左移。又如还看今的朝字一撇伸展得特别长。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字型归正。30年代末期,他的字有过一段向右斜的探索。如1937年1月30日《致徐特立》的信,1937年10月10日《致雷经天》的信。字体都是明显地往右斜。我们来看他1940年《为儿童节的题词》:天天向上。两个字的写法基本一样,左边的一撇稍短,右边的一捺先是长长往右下方一按,然后重重地斜上一挑,使字的重心明显偏向右边。向左斜的开始时间应该是在1年前后,这一点,我们从以下两幅作品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一封是1941年1月31日《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字体是右斜。另一幅是1942年4月17日《致欧阳山、草明》的信,字体就明显地呈左斜态势了,而且这种左斜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夕。建国后毛泽东的字开始归正,但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仍然可以找到左斜的笔迹。我们还是来看看毛泽东对字的写法。1961年毛泽东书写的《清平乐.六盘山》中,起笔的一个字,头上两笔跟过去写法是一样的,都是斜笔向上,不同的是后边两笔的写法,左边的一撇向下拉得很长,伸出了格子,笔尾顺着弧度微微向上翘起,右边的一捺,鹅头起笔,行笔很短,就将笔锋挑起。这是个比较典型的左斜式写法。左斜式写法的字很多,如为为人民服务中的5个字,为抗大题写的校训实事求是中的求是2字,为《八路军军政》创刊三周年题词准备反攻中的4字,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中的人民”“3字,还有建国后写的一个题词东风压倒西风6字,等等。

二,毛泽东书法的错位法。错位,就是把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打破书写常规,故意制造错位,在错位中追求个性,寻找平衡,展现奇峻之美。《采桑子.重阳》中的繁体字,是上下结构的字。毛泽东没有按照常规,把上下两部分都写得端端正正的;而是把上头的字大胆往右倾倒,把下边的字,写成一个典型的偏右菱形,左边的一撇拉成一个长长的内弧,右边的弯钩与第一笔的横连起来写,先将横大幅度的上翘,然后转笔成外弧向下,到右撇的二分之一处,就收笔上翘。整体来看这个字,上压下耸,表现出人与岁月的抗争,写得是何等的非凡有生气!我们再来看看毛泽东是怎么书写左右结构字的。先看两列错。以毛泽东1963年书写的《满江红.和郭沫若》中的字为例。左边的三点水往下洒得很开,右边的字,起笔的横就高出三点水的最上边的一点,而且还大幅度上翘,然后连笔往下一折,第二笔的横,起笔竟在三点水第二点的头上,也是大幅度的上翘。整个字左右明显错位不对称,但却给了我们十分新鲜的感觉,仿佛一下子就看到了那滔滔江中之水。这是扬左抑右,还有抑左扬右的写法。如毛泽东写,常常把左边的偏旁写得小小的,而把右边的部分写得大大的,甚至超出左边的一倍。也有把左右两个部分写得一样大,但却把它们上下错位摆放。如毛泽东书写陆游《咏梅》词中碾作尘中的字,左边的和右边的,上下长短大小差不多,字突起高耸,字却从下方三分之一处起笔,一撇长托,超出的三分之一,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险峻之美。再看三列错。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仿陆游,写得很特别。右边的错位向下,且把一横写得很长,使整个字形成从上往下的阶梯状。毛泽东1958年给安徽大学题写了校名,这个字的写法也十分别致有趣。的上头写了一个倾倒的,我们不谈,只谈下边三个组成部分的写法。右边的双立人和中间的,是并排写的,大小也差不多,惟独右边的反文写得又大又错位。上头的一撇几乎是竖写下来而且拉得很长,然后横行并以极小的角度转弯,在的底部再转笔右下行。这样写法在传统书法中是根本找不到的,令人称奇又耐人寻味。

三,毛泽东书法的拓展法。拓展,就是指字的形状成梯型结构,上边小,下边大,书写时有意将字的下部向两边拓展。先看1946年毛泽东《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时的题词》:为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而奋斗 毛泽东。这15个字中,都呈下部外张结构。特别是繁写字,左边的一竖向左下行笔,右边一竖略呈弧度向右下行笔,两字底部都明显向外张开。再来看1949年毛泽东《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中的字。左边的一撇和右边的竖钩,毛泽东把它们写成了两个背靠背的括号,把本来就是外张型结构的字,进一步夸张放大了。字左边的三点水,毛泽东把它向左斜着写下去,而写右边字的竖横钩,却右斜落笔,轻轻一拖。《采桑子.重阳》中的字等也是这种写法。

四,毛泽东书法的内突法。汉字中有半包、三包结构的字。内突,就是把这种结构字的里面部分突出书写。毛泽东这种写法虽然不多,且也是变化的,但从毛泽东书法实践的过程来看,仍然体现出毛泽东一定时期的书法特点。我们来看看半包结构的左上包围。毛泽东建国后书写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字。上边的一横起笔斜上,写得很长,第二笔的一撇,不是从一横起笔处写下来的,而是从一横的末端转折左下,这样就给里面要写的部分,只留下很小的空间。里面的字就必然要突出包围。还有等字,毛泽东常常都把头部(包围部分)写得很小,而下面的却又写得大大的。毛泽东书写的《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字,有个右下包,他把字竟写在的包围之外。毛泽东书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字,也有个右下包。元字的竖弯钩写得很小,里面被包围部分,却写得很大并大幅度向右上倾斜,似乎要挣出包围。再看三包结构的上包下。毛泽东书写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凤凰两字,里面的,都突出了上面的包围。还有《沁园春.雪》中稍逊风sao字,《七律.长征》中只等闲字,都有这种明显的书写特点。

五,毛泽东书法的缩身法。毛泽东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在字形结构书写探索中,有时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头大身小,就像一个身材矮小的大头娃娃。我们来看看以下两幅作品:一幅是1949年4月书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里有3个字,都是把上边的两横写得大大的,把下边两笔的写得小小的。特别是天翻地覆中的字,写完上边长长两横之后,突然改变过去写撇长托的习惯,把左边的一撇写得短短的,似乎没有写到位,接着就把右边的一捺写成了一个小点。按照汉字书写规范,这个字明显上下不对称。但仔细审视,联系到诗文的内容,却意味无穷。上边大大两横代表,下边小小两笔写的是个,人虽小却能把天翻转过来,这需要多么巨大的力量!这首诗里还有个字,上边的写得奇大,下边的写得奇小。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位身穿铠甲、手握刀剑的武士。另一幅是毛泽东50年代中期书写的《水调歌头.游泳》。极目楚天舒中的字,上边的写得大大的,且将第二个上的一横斜上大幅度的伸展,下边的替代,却又写得很小,给人以遐想空间。好似书家站在楚地江头,手搭遮阳,极目远处看不尽的森林国土。龟蛇静的繁写字,写得更为夸张。头部奇大,身部奇小。下边的竖横钩,就像一只巨龟自由自在地摆动着小尾巴。活灵活现,生动有趣。这幅作品里还有等也都是这种上大下小的结构。

六,毛泽东书法的伸足法。伸足,就是将字下部的撇、捺或点等笔画,过分拉长,犹如人故意伸出的腿脚。毛泽东在书写时,不同的时期,根据需要,有时伸左,有时伸右,有时左右全伸。毛泽东1942年为拍《南泥弯》影片的题词,丰衣足食中,有3字,都是左伸。1940年为儿童节的题词,天天向上中的两个字,都是右伸。50年代、60年代书写的作品中,仍然能够找到这样的例子。《七律.长征》中的字是左伸,《采桑子重阳》中的字是右伸。毛泽东书写李白《庐山谣》中的字,改右伸为左伸,字、字是右伸。1946年毛泽东《为叶挺之子叶正明的题词》,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中的字,1957年毛泽东为刘胡兰重新题词,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字,是左右都伸。毛泽东书法结体艺术是博大精深的。笔者难以一斑而窥全豹。所悟一鳞半爪,让我们不断探索,学习、研究毛泽东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走向辉煌奠定基础。仅供书家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