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燃情岁月
-- 发布时间:2021/9/23 9:26:00
--
四、毛泽东书法的革命性 毛泽东是个革命家,他毕生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革命家的本质是对现存秩序的不满与挑战,他的书法作品也流溢着极强的革命性色彩。这种革命性体现在: 1、扭转了宋元明清以来文人书法病态的文弱或乖张,直接唐人意绪,借鉴晋人笔势,写出了健康昂扬的姿态,将笼罩中国千年的精神阴霾一扫而空。 自唐人以后,准确地说,是自怀素以后,中国书法就永别了健康的精神,要么是华丽流畅、完美无缺、空洞无物的矫饰,以宋高宗赵构、元人赵孟頫为代表;要么是文弱无力、故作淡泊、孤芳自赏的做作,以董其昌等“云间派”书家为代表;要么是狂乱郁闷、愤世嫉俗、自暴自弃的宣泄,以徐渭、王铎为代表;要么是形式古怪、奇异杂陈、符合商业口味的笔墨玩弄,以“扬州八怪”为代表。这些书法风格,都一定程度冲击了传统书法审美偏好,丰富了中国书法的审美语境,但是都不健康!毛泽东的书法,健劲迅疾,纵横捭阖,表达了一个新时代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面貌。而恰恰是这样的精神面貌,造就了这样一位千古伟人。这面貌本来只属于毛泽东个人,最终汇变成整个民族昂扬奋发的时代特征。只是这风云际会的时代,显得那么匆忙,让人感叹——这伟大的传统因为必将延续而必然道路曲折,还是伟大的传统已经是回光返照,永别人间?我经常带着这样的问题,掷笔长想,夜不能眠。 2、很多作品完全不符合既定的形制。 毛泽东的书法创作,无论信手而书的书信、题词,还是较有创作姿态的古诗文、自书诗,较少符合文人书法形制。其章法变幻多姿,排列顺序随意随形,签名落款自由任性,笔法处理无拘无束,对书法工具也从不讲究,达到了不择纸笔的境地。毛泽东一生读帖无数,他所了解的传统形制绝不少于一般文人: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中,他经常有访碑的闲情逸致,在娄山关竟然给红军战士们讲解“娄山关”刻石的书法艺术;建国以后,毛泽东借阅了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墨迹多次,其中有一次专门借阅了草书;外出办公,毛泽东也常常带着碑帖,去莫斯科,他竟然在下榻的宾馆中看帖写字,弄了个天翻地覆……实际上,毛泽东并不想创造什么新格局,只是不想为旧格局所束缚、所困扰,这正是毛泽东的超越——他根本没有把自己的书写放在传统的层面中,也从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介文人、一个书家。所以,他的手书古诗词和自作诗词,少有落款,更无钤印,用纸也是公文纸居多,而不是宣纸。 3、消弭了创作和实用书写之间已经形成的沟壑,纵横挥洒出的,完全是自然和磊落的心灵世界。 所以,毛泽东的书法才是真正的生命能量的展示,是真正堪称艺术的艺术品,因为艺术创造的本质就是生命力的展现。 毛泽东书法,大部分是随意书写,主要的载体是公文纸张,很少有正式的创作,即使是创作,也不常落款,极少钤印,写给柳亚子的《沁园春•雪》也是柳亚子找人刻章,自己盖上的,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竟然是田家英从字纸篓中捡出来的。 明清以来,书法家们的日常书写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分野越来越大,甚至完全看不出是同一人所书,为了创作而摆出一种姿态是常态,而毛泽东的日常书写就是创作,他的创作就是日常书写。而专门为创作而书写的作品,往往效果不好,比如写给宁夏同志的《清平乐•六盘山》,就属于毛泽东书法中的下品。 强健的生命意志,真实自然的书写状态,是毛泽东极为可贵的书法活动品质,也是毛泽东对从宋开始一直到民国为止的中国书法史的杰出贡献,因为在这段过程中,自然且健康的东西太少,做作并扭曲的东西太多。 4、书法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服务。 很多人已经习惯而不作思考地认为,艺术是个人事件,艺术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心灵,而不应服从于外界的任何功利要求,甚至认为有纯艺术,为艺术而艺术。当然,这也一直是艺术理论界的重要话题。这里,笔者不想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逻辑来反驳这个命题。笔者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伟大的艺术,从来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激发人类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是为人类服务的。毛泽东的书法,就是典范。 毛泽东书法的实用性,并不是毛泽东书法的技术层面内容。他写过很多的古代文学作品、自己的诗词,也专门进行过纯粹的书法训练,但是,更多的作品都是为现实而作,为人民而作。一个不能将自我的小情感与人民的大情感结合起来的艺术家,是不成功的小艺术家。毛泽东的文人情怀,从来都是连接着时代、现实与人民。他的题词、文稿与书信,是他书法构成的第一要件,其次才是诗词歌赋。这与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法构成极不相似。然而,显而易见的是,这种现实性的书法,一点也没有消弭个性,恰恰,强调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现实服务的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乃至现当代最具个性的书法大家。 五、毛泽东书法总体风格 这个风格主要是:快、雄、险、自由。毛泽东书法的风格非常突出。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毛泽东的书法,就是在充满不确定的时空里,完全凭借意志和本能,出人意料地穿行,那种自信坚定、昂扬健劲的姿态,不就是一次笔墨的“长征”吗?我在这里要描述毛泽东书法形式感层面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笔势迅疾、雄伟瑰丽、欹侧险绝、自由随意。 第一是快,运笔迅疾。 毛泽东运笔速度快,极快,我相信和怀素有一比。这倒不是因为毛泽东喝了酒(毛泽东本人不擅酒),或者训练得多,而是因为他思维极度敏捷清晰,而又不喜欢假人之笔。 毛泽东不仅大草、狂草速度快,即使行书、行楷也速度极快,虽然很少字字连属。我特别注意到他起草的演讲稿、论文、电文、广播稿等等,为了不至于误读,他常常用行楷写。照理来说,由于是起草一篇新文章而不是写过很多遍的诗文,笔速会较慢,实则不然。虽然有删改、调整之处,但总是洋洋洒洒、笔势少有停顿,全文浑然一体,很少有对一句话再做句式或者用词的修改。很多文稿比如军事电文,有着极大的责任性,毛泽东也是一挥而就,但是通读全文,逻辑缜密细致,行文清晰流畅。这是伟大人物的重要品质,那就是,思维力极强、思路极清晰、表述极果断流畅。毛泽东的运笔速度,契合了这种品质。这是很多文人都不具备的品质。 历史上怀素运笔是最快的,这也深得毛泽东喜爱。在读完故宫所藏历代书法墨迹之后,毛泽东感叹道,他都没看上,只是怀素写得不错。自明以降,特别是有清一代,馆阁、碑学,往往运笔滞浊(滞就是慢、犹豫,浊就是不爽利、不干净。当然也有爽利的,比如姜宸英、王文治,不过总觉得像影楼婚纱照或动漫里的美人,光鲜得那么假),比如刘墉、何绍基、康有为之流,而毛泽东则以迅疾的笔速凸显了他的特征,因为他不喜欢吞吞吐吐、绕来绕去。我注意到晚清来自湖南的曾、胡、左、彭这些实际操盘高手,书写速度也都比较快,只是毛泽东更快。可能是因为他们都必须具备果断决策的本能。对了,宋徽宗的大草《千字文》也很快,但那是艺术家宋徽宗,是熟练的快、造出来的快、不是自然的快,所以显得做作。(见图及释文,1948年10月3日《军委关于不应改变攻占锦州计划的指示。 读起这段电文,又回到战火纷飞、檄羽频传的年代。那是真正的决战、千军万马的大决战,一群英雄与他们的敌人之间的殊死较量,这种历史重量感、这种操纵感,这人类最高级别的资源操纵,我想,应当是所有男人的最本质最深刻的梦想,而他,毛泽东,就在一张张普通的电文稿纸上,操动那支狼毫小笔,指挥着那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决战。当我们在欣赏这样一篇电文手稿之后,也就无心再去欣赏那些风花雪月、调戏人生的文人笔墨。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直是个“前人尽废”啊!今人当然也尽废。看蒋介石的字,如果字迹就是心迹,那蒋介石被“废”也是命中注定,真不冤枉。他的字,拘谨,局促,虽也端庄刚峻,但比孙中山也等而下之多矣(见图蒋介石、孙中山手迹)!毛泽东的大草战胜了蒋介石的正楷,为什么?因为时代不能再因循了,要有激越豪迈、勇猛精进的突破力、创造力。毛泽东有,蒋介石没有,所以中国人民选择了毛泽东,我们的党,选择了毛泽东。 第二是雄伟瑰丽。 毛泽东书法的雄伟瑰丽是举世瞩目的,结体和章法都是如此。雄伟是指高大雄壮,开阔出奇,这是个价值判断,它需要有形式感的客观依据。形式感主要体现为字的高大、朗阔。毛泽东的字,在预设的方格里往往会破格而出,即使在划线有框的稿纸上,毛泽东也很少有顾忌,几乎全部要出格出框。他的笔画之间非常朗阔,从不笔画叠笔画,即使很小的字,也感觉不到小。加上健劲的笔力(绝无因犹豫而产生的抖动、停滞),出人意料、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结体夸张和挥洒,又营造出瑰丽的神采。 毛泽东书法的雄伟,集中地体现于题词和信封两大类中。我将在后面的书法经典举要一章专门谈到,此略。 第三是欹侧险峻。 主要来自于结体的瘦劲硬朗、部分笔画的伸展和不同寻常的左放右收。仔细来分析。 毛泽东书法,几乎完全不临古人。他对古人的借鉴以读帖为主,批判居多。但是少年的训练,已经无可改变地铸成了他的运笔动力习惯,其中有明显的欧体和魏碑的结字特征,这是毛泽东书法的底层(另一底层是怀素,用于不同的书体)。欧体的险、瘦,都对毛泽东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但毛泽东风格中的欹侧、收放习惯、轻重缓急特征,却与欧体无关。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行楷,有着极强的左放右收的特征,与传统的左收右放正好相反。中国书法为什么会有左收右放的审美习惯呢?是因为捺和竖弯钩都往往是单字结束时的笔画,会不由自主地得到强调,无论是隶书、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黄庭坚创造了撇画、横画的伸展,而毛泽东几乎是唯一一个左边伸展、右边收紧的书家,特别是在行楷中,他往往把横画起笔的左边和撇画的收笔拉得很长(似乎受到过《北魏张猛龙碑》的影响),所以他的字容易让人联想起峭壁悬崖般的险峻,或者战马由左向右跃起的雄姿,或者是战旗在风中扑啦啦地飘扬。 毛泽东的欹侧也非常突出,有的行楷书,横画几乎呈45°角。这样的险峻已经基本达到了临界点,继续夸张的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所以,毛泽东用竖画把这些因过于险峻可能形成的负面影响矫正了一下,他的竖画通常比较直,特别是作为主笔画的时候,这就不会失去重心,让人产生软弱、委靡的审美联想(见图,1946年《中央关于精兵简政问题的指示》及局部字例)。 第四是自由随意。 蔡邕有妙语曰:“书者,散也”。“散”的意思是,自由。 毛泽东从不拘泥于笔法约束,少见藏头护尾,多见直入直出,侧锋用笔也满篇皆是。这是我们的区分,实际上,中锋用笔、藏头护尾这些所谓传统规则,毛泽东是毫不在乎的,他当然知道这些规则,只是觉得这些规则没什么必要,对于写字而言也没什么帮助。关键是,很多笔法是自然形成的,那是真实的需要,比如上一笔画的结束与下一笔画的展开之间,总有一个回锋的动作,何必非得笔笔中锋、藏头护尾呢?毛泽东是很不喜欢教条的。他喜欢自由地创造,随意地发挥,他的心底磊落坦荡,所以一旦自由起来,就一定流露出真善美的韵律。很多人之所以手札和创作判若天壤,可能就是因为需要掩饰的地方太多。毛泽东没什么好掩饰的,跟着情绪和意志走。 这里我要着力展示毛泽东1963年11月17日致林铁同志的一封信。林铁时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当时河北省正在筹备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他致信毛泽东请求题词。毛泽东用粗壮的笔触写了“一定要根治海河”七个大字,并署名落款。 治水是政府的要务。毛泽东在《新五代史卷八考证》的批注中曾写道:“中国统一,为河与外族进攻二事。分裂则二事皆不能办”,可见治理水患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在题写过程中,毛泽东的意志情绪是比较强烈的,紧接着他给林铁复信—— 林铁同志: 尊嘱写了几个字,不知是否可用?浪淘沙一词 待后再写。 此祝康吉! 毛泽东,十一月十七日 写这封信时,毛泽东70岁了,一个70岁的老人,能够写出如此苍莽、雄壮、自由的大草墨迹,足以令人惊叹。毛泽东一直战斗到不能战斗为止,所以他笔力衰弱的墨迹很少。所谓“人书俱老”在毛泽东这里未曾见到,可见他生命力的强悍,对自由发挥的渴望。照理说,老来情味减,人与自然会逐步融合,而不是战天斗地,人定胜天了。但是毛泽东直到死前,都认为,我们这个民族,要崛起,要强大,要幸福,只能靠战天斗地;在必须捍卫民族尊严而不得不没有朋友的艰难时日,还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前面说过,毛泽东的书法没有掩饰,所以在他的笔下,即使老了,还是充满着战斗激*情,所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不是传统文人的天人合一、淡泊宁静。 这封信如何自由已经不用言说——大小错落对比极强,“林铁同志”独占一行,顶天立地,笔迹粗壮,关键是仍旧迅疾如风。如果是书法创作,也许不出奇,但这只是一封信。最后毛泽东亲手写了信封,也是雄浑苍劲,迅疾如风。 孔子曾感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笔者感叹:雄雄乎伟哉,劲劲乎疾哉,落落乎散哉,吾从毛! 六、毛泽东书法风格细分——因功用不同时段不同有较大区别 毛泽东书法的“快、雄、险、自由”是他的总体风格,基本贯穿了他的全部墨迹。毛泽东的书法又有多种面貌,我在这里归纳一下主要的几种典型。 毛泽东书法风格的细分应从其书法的功用角度看。 1、文稿的风格差别不大。 起草文件,至少要便于识读,所以毛泽东用了比较规范的行楷,有的文稿比较草,可能是因为给自己看,或者打字员、发报员比较熟悉毛泽东手迹。由于毛泽东思路清晰,思维速度极快,手赶不上脑子,所以文稿的书写速度仍旧极快。因此,文稿的主要特征是:毛泽东试图在速度与可辨识之间找到平衡。但不能让我理解的是,毛泽东收笔的一捺,经常有高高的挑起,看上去不够自然,也无助于提高书写速度。这是深刻的习惯。换一句话说,历史上书体风格的演变,不完全是(甚至不是)由简便快速来决定的,即使是从秦开始到汉末结束的快速演变期,也不是。 2、书信的风格有较大差别,主要是根据对象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情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建国前后的两年中,毛泽东的书信非常多,1960年代以后渐少,文革以后的就更少了。给文人的信就会比较草,因为文人有草书修养,能认识。(附图,1952年5月25日致叶恭绰,信中专门谈到袁崇焕祠庙的事情,毛答复说,“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绝大部分的信,毛泽东用的是行草,风格也比较统一。早年的章法比较工整,晚年则比较随意,甚至散乱。到延安以后至1950年之前,毛泽东有很多书信都是横向书写的,虽然单字是向右上方倾斜,但是一排的方向有不少都是向右下方倾斜,估计与他的坐姿有关。(附图,1949年10月13日致冯友兰函)毛泽东的书信非常频繁,所以能够从中看到他风格的演变,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是1950年前后,也就是成为新中国第一号领袖人物以后,毛泽东的字更为圆劲爽利,转折处的棱角逐渐变少,被弧线所代替,我不知道原因何在。是告别了战火纷飞,还是更加成熟自信,还是条件好了,办公桌大了,纸笔称手了,还是看得多了写得多了?总之,按照时间顺序阅读、欣赏毛泽东书信手迹,有助于了解毛泽东书法的风格演变。 另外,顺便指出,迄今为止,我所过目的毛泽东手迹正式出版物,在编辑和制版印刷上,有很多不妥或者不专业之处。现罗列如下: 首先是时间排列有问题,因为信件、文稿有时间,所以不会排错,但是其他的很多作品,经常排错,或者明显不合理。 其次是制版问题,作为中央档案馆,复制完整的画面,应有此能力,但很多靠边的字都被割去了部分,即使为了对信笺保密,也不应该遮住了事,可以避让的嘛。 第三,为了让画面干净,不惜牺牲原稿的真实性,很多笔意、飞白,就这样省略掉了,印刷部门也未尽责,很多层次、对比都失去了,没有灰度,只有黑白二色,还不如复印机的效果。 第四,从不交代原作尺寸大小,质地如何,如果是为了保密,至少应有大约尺寸,让人感觉这是一张大幅的写在宣纸上的字,还是小幅的写在稿纸上的字。 第五,所有跨页图版均未说明原稿是单页还是整页,是否是因为印刷问题而被分开。 第六,跨页印刷往往拼接不到位,接壤处往往翻不开、看不着,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毛泽东书法的研究。好在毛泽东书法与毛泽东其它方面相比并不算重要。 3、毛泽东信封书法应该专门列出来,这是一种极为突出的细分风格。 毛泽东手书的信封,一般都呈现出如下特征: ①笔画较为粗壮,且弹性好,节奏感强,往往非常醒目,绝大部分有鲜明的棱角。 ②笔顺交代清楚,即使不多见的大草,也符合草法。 ③笔势流畅有力,极度健劲,绝无拖泥带水,绝无扭动颤抖。 ④自己的签署往往非常疾速简约,甚至无法辨识。 ⑤章法布置极有个人风格,从来都是撑满的,与标准的印刷方框相重叠、相结合,形成生动的对比,这种空间构成特征,奇崛雄伟,震撼人心,有些构图(只能用到这个绘画术语。说明毛泽东有强烈超前的现代意识或者与之暗合)与所谓的当代艺术相比,后者简直是小儿科。因为他们折腾了半天都是做作,而毛泽东只是随意几笔即臻绝妙(附图,致刘少奇函,致冯友兰函,致徐悲鸿函,致陈瑾昆函的信封)。毛泽东的信封书法才是真正的全品、佳构、合作。毛泽东在写完信准备封口时,往往会比较凝重,当他提笔写信封时,则更是一种厚重的嘱托和信任,因此在书写收信人姓名的时候,那种既凝重又飞扬的情绪意志,加上工作完毕时比较放松的状态,全部诉诸笔端。因此,那种雄伟瑰丽、笔势迅疾,充满着强烈的自由意志的墨迹,就展现在眼前。毛泽东本人对此也一定非常满意,甚至得意,因为从字迹中可以清晰看到这种情绪。 4、风格差异最大的是自作诗词和古代文学作品。 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在这里列举几种比较典型的风格。 第一种,速度最慢的,有行草笔意的楷书。早年多见,1960年代以后少见。此类作品数量不多,有一定的鉴赏余地。其艺术性不如草书作品。失去了速度感,毛泽东书法的魅力就会打折。此类作品往往直线多,弧线少,转折方,基本是魏碑与欧阳询的结合。(见图《清平乐•会昌》) 第二种,速度次慢的有草意的行书。往往笔画较为粗壮,结体也不像行楷那样瘦长险峻,转变为雄壮、浑厚,单字的大小对比开始明显。(见图《七律•长征》) 第三种,速度较快的草书。这类作品较多,风格差异也较大,建国以后更讲究一些,1960年代以后更老到随意一些。(见图《忆秦娥•娄山关》) 第四种,速度最快的大草。这类作品往往是毛泽东熟悉或者抄录的篇章,有非常非常飞扬跋扈的神采,高级的草法,堪称笔力惊绝,是毛泽东书法中仅次于信封书法的合作佳构。毛泽东在抄写唐人诗的时候,最容易体现出这样的风格。这实在是看上去不容易解释,实际上很容易找到答案。如果精神气质上的沟通是顺畅的,那么,在形式感上的联络就是自然而然的。(见图,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韦庄《赠边将》) 毛泽东书法中运笔速度较慢,有行草笔意的楷书。 毛泽东多次写过这首诗,几乎每篇都有不同的面貌。 全诗内容如下:曾因征远向金微,马出榆关一鸟飞。万里只携孤剑去,十年空逐塞鸿归。手招都护新降虏,身著文皇旧赐衣。只待烟尘报天子,满头霜雪为兵机。 5、题词的风格也非常多样化。 这也可以看成是毛泽东书法各个阶段的标本,只是缺少大草的范例。毛泽东没有用大草题过词,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容易辨识。这里选择不同时段的一部分题词作品,来展示毛泽东的不同风格。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同一个时期,也会自觉地追求一些不同风格,主要体现为瘦硬与粗壮、方峻与浑厚的区别。在此一并列出,有心者可以看出其中透露出的诸多信息。(见图1938年《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1951年《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而努力》,1941年冬《实事求是》,1950年6月1日《庆祝儿童节》,1950年《船山学社》,1958年《十三陵水库》,1964年《河北日报》) 七 、毛泽东书法的工具——硬毫、稿纸 据李树庭先生描述,他在中央档案馆见到的毛泽东1941年1月31日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等几件手迹,其纸为普通土纸,其墨也甚淡,可以想见当初毛泽东作书工具质量的低劣。根据李寻先生的描述和所提供的照片,毛泽东在建国以后,用过湖笔厂的狼毫笔。那支定制的狼毫笔,笔毛自不用说是上好狼毫,笔肚不大,出锋较长是其特点(附图)。 笔者认为毛泽东本人是不太在乎工具的。如果说有讲究,那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笔不喜软毫;第二,纸不爱生宣。 就凭这两点,毛泽东就是颇谙晋人笔法,也很懂唐宋精髓的。 中国书法的笔法精髓到底是什么?“笔力惊绝”是极好的概述。笔力令人吃惊,叫人称绝,不是力气大,下笔重,而是控制力强。什么叫控制力强?就是即使在快速运动中也能够有效控制。书法大家就不举例了,我们来看唐人写经。唐人写经不属于文人书法的范畴,但千年以来,是堪称经典的一种书法形式。它为什么经典呢?这些写经手们,对经文的熟悉程度是极高的,常年的抄写,又必须整齐优美的抄写,使得其笔速超快而又结构精准。那些笔画,就是经典的“笔力惊绝”。当然,由于过分的熟,他们的“笔力惊绝”比不上文人书法大师的“笔力惊绝”那么有艺术感,因为这些大师们还需要有“生”的地方,他们往往面对无法预先知道、难以提前安排的书写,在快速的、未知的、变化着的运动过程中控制毛笔,这才是笔法的灵魂。真正懂得这灵魂的人,不多,真正把握好这灵魂的人,更少,纵观历史,只有二王、怀素、米芾、赵孟頫等少数书家有此绝活。明清以降,特别是有了条幅大字、软毫、宣纸的“绝配”以后,以这种工具组合写出的字,再也看不到“笔力惊绝”了。 按照专业书法家的要求,毛泽东的败笔很多,这里不是指那种不讲究之处,而是指用错了工具的时候。比如在庐山,庐山党委为他准备好了纸墨笔砚,他挥毫写下李白的四句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本来,主席写这样豪迈诗句的时候,应该出彩,但是不好,显得臃肿、拖沓。为什么呢?大字、羊毫、生宣,是凡这样的工具组合,往往败笔。比如“江山如此多娇”,是直接题在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巨幅国画之上的,大字、宣纸、羊毫,这都不是毛泽东擅长和喜欢的,再比如为宁夏同志写的《清平乐•六盘山》。由于快不起来,由于软毫不听话,生宣又洇水,所以一定阻碍书写者的意志,视觉与主动触觉之间形成了负反馈效应,最终败坏了书写者的情绪。好在毛泽东是个意志力极为强悍的领袖人物,他完成了整幅创作,而且最终还算马马虎虎。 总之,生宣和软毫,是中国传统书法笔法技艺的杀手,吴湖帆先生也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唐人以后,中国书法为什么走下坡路?为什么开始搞怪?为什么搞成了工艺美术、江湖道术?与文人的精神状态有关,与工具也有很大关系。毛泽东从没有想过振兴书法的事情,但他必然碰到这个选择,他也给出了天性中必然给出的答案,这个答案恰恰接上了唐人的余绪,恢复了中国书法的原本面目。这种内在的契合,不仅是精神的,也是工具的,或者说,精神,与它的外化——工具,本就是伴随着的。我忽然觉悟,这世界也许真的不是物质与科学技术的延展,而是精神的延展,精神真的引领着物质世界的方向与方式。毛泽东代表了强健的精神,所以他自然选择了符合强健精神的工具组合。 八、 毛泽东书法的影响——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全民运动 有很多的书法可以传递理性和控制,传递智慧,传递激*情,传递美,但有谁的书法可以传递信仰?毛泽东的书法做到了。他书法的感召力,至少在当时,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崇拜,尽管毛泽东并没有把自己的书法当艺术。 我相信毛泽东也不相信有什么书法艺术家。所以,这么样喜欢写字的一个领袖,一直没有给书法家一个地位。1949年9月成立了文联及作协、美协、剧协等多种艺术家协会,在此后的32年中,文联均无书法一席之地。加之不停的政治运动,对文艺界人士及作品的反复批判,确实在去除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也导致书法艺术界比较萧条。不过,在书法跌入低谷的年代,却有书法史必须记载的重大事件。 1960年代中期的“兰亭论辩”,使书法在整个学术界、艺术界及上层人士中引起关注。尽管这只是个学术问题,甚至与书法艺术不沾边,但是,围绕着这次大辩论,人们找到了书法艺术的出口。毛主席一句“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激发了文人的辩论激*情。挑战的对象是“郭老”,挑战者高二适仅是一名文史馆馆员,这本身就很有意思。 “文革”中毛泽东书法大普及,亿万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高层次的书法审美教育。同时,上千万人以毛笔为武器,参加了写大字报的“战斗”,让人们真正领略了书写的激*情。我确信,那个时代,在那群奋笔疾书写大字报的人群中,存在真正的书法大家,那个运动,是真正的书法艺术现象,它否定了案头焚香、花前月下的笔墨玩弄,否定了一切既定的形制与规矩,否定了传统的书写内容,却把书法艺术的灵魂高高举起——无论是挑战还是抗辩,无论是号召还是拥护,无论是宣泄还是说理,都是与意志、情绪、学识、感情高度相关的,那才是精神领域的活动,是生命力量的表达。毛泽东的精神世界,幻化为全民族的激荡,这样的能量联系,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少见。 1970年代出现的书法爱好者,借办毛主席诗词为内容的书展,成为任何人不敢阻拦的形式。那时的书画名家,谁没有写过毛主席诗词?有些还因为写毛主席诗词而照耀中国,典型的如林散之先生的那件著名草书作品《清平乐•会昌》,尽管是长锋软毫写在宣纸上,但墨气淋漓,意韵深厚,成为其代表作。傅抱石、李可染、吴作人、沈尹默、谢稚柳、陆俨少、赵朴初、林散之等书画名家,都写过极好的毛主席诗词书法作品,而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更是用大幅宣纸,书写毛主席诗词数百张! “毛体”,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不知道有人统计过没有,毛泽东为多少刊物、大学、公共事业单位提写过名称和座右铭,更无法统计的是,有多少单位用毛体“集字”,作为自己的招牌。总之,凭借着个人崇拜力量和现代传媒途径,毛泽东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时代影响力的大书法家。 这,也将是空前绝后的。Ω 著名书画家书毛泽东诗词选。 很明显,这些都是专业选手,他们都写得非常好,但是不自然,把他们的作品和毛泽东的手书放在一起,也许我们就会对中国书法的一些核心要素有了形象认识,那就是,书如其人,书者散也。 毛泽东书法代表作举要 毛泽东书法代表作,太多了,因为不是专业书家,因为处处自然流露,所以可以随意挑出好字。笔者浏览了上千件公开出版的毛泽东手书墨迹,经过反复对比筛选,割爱无数,现举要如下: 1,楷书题词“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国,在我学子。” 及“努力前进,打日本,救中国。” 2,致高亨(信封) 3,致郭沫若(信封) 4,致齐白石函(并信封) 5,草书曹操诗《步出夏门行之“东临碣石”》 6,大草李白诗《将进酒》 7,书自作词《忆秦娥•娄山关》 8,草书罗隐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9,书自作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0,大草自书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把(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酒(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汝(尔)同消万古愁。 这是毛泽东最著名的词作之一。这首在长征最艰难的路途中写成的壮词,感动过一个民族!毛泽东用三张空白稿纸写成,但它所蕴含的力量和信息量,远超过丈二大幅作品。现代书法动辄盈丈,试图借纸长字大以壮声势,这已经是等而下之的做法了。明清以来,这种做法流行为展览会风格,也是对中国书法内在精神的湮灭。
|